
清朝同治年间,河北乐亭县毕明、毕亮哥俩携妻带子,肩担挑子一路长途跋涉,闯关东来到了汤头(现双辽市柳条乡汤头村)落脚谋生。汤头位于东辽河下游王河船口北岸,那时辽河没有堤防,一到汛期河水像脱缰的野马任意奔腾,大地一片汪洋。从王河船口下船趟着膝盖以下的水到汤头,当时汤头是个沙岗子,水到这里就到头了,所以取名汤头。那时毕明、毕亮在这水草丰美的荒野甸子上,把窝棚搭在汤头岗子上,开荒占草。哥俩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,在没腰深的草甸上挑好的土地进行开垦,经过几年的辛勤付出,开出荒地30多垧。日子过得鸡鸭满院,骡马成群,毕家老哥俩在岗子南坡盖起了四合大院,又拴起了花轱辘车,雇了长工和短工。随着毕家有了立锥之地,从关里闯关东的人来汤头落户的人也就多了起来。后来发展有十多户人家,十几年后毕家日子红火,人丁兴旺,树大分枝,到毕崇贤这股人除了种地养家糊口,又寻找了开盆窑一条生路。当时百八十里没有一家盆窑,是一门冷门生意。毕崇贤学到了烧瓦盆的手艺后世代相传,盆窑的买卖做得风生水起。
20世纪20年代,靳文革从双山来到汤头挨着毕家盆窑西面也建了一个盆窑。靳文革是清光绪年间随他父亲从山西洪洞县闯关东来到采哈新甸(今双辽市双山镇)在采哈新甸南门外开砖窑烧砖为生。后来,靳文革看到毕家盆窑的买卖兴隆,十分欣慰,凭借自己烧砖的手艺,放弃了双山砖窑,来汤头开盆窑。这样形成了毕家盆窑和靳家盆窑两家。
解放以后,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,两家盆窑设备陈旧,技术落后,需要改造扩大再生产。两家盆窑合并一起重新建窑改为汤头盆窑,实行自负盈亏。人员进行了调整,掌拒的靳文革,烧窑毕良臣祖传技术,掌作的王有(做盆),拉泥搋泥毕殿文,因干活仔细慢,被称为“三等工”。设备由原来脚蹬转盘,改为齿轮手摇转盘。由泥盆瓦罐又增加了大小泥缸和光盆合罐,花盆等十多个品种。
泥瓦盆的用料是黑粘土,汤头屯家南就地取材。首先把粘土用板锹翻起来,毕殿文专门穿着用线麻纳底做的布鞋。一脚挨一脚踩,踩到粘土能用手轱辘起来装车。把粘土拉回盆窑,放到四面不见光的房子里,赤着双脚在泥上挨摆踩三遍,然后用专制的泥钩子翻个儿,再穿上布鞋踩三遍。六遍之后象搋面一样,把泥揉死眼了,揪成剂子根据做盆用料大小而定。
做盆时,掌作的刘汉儒要坐在转盘支架上的木板靠墙一边,身旁放着一盆水,两腿叉开,把泥剂子摔到转盘中间。转盘一转,掌作手里拿着一块布往水盆里一沾,布上的水滴哒在泥剂子上,泥水四溅,这时掌作急忙用手掌在泥上压出一个坑。双手捂泥做盆,胳膊紧紧靠在膝盖上,泥剂子在转盘上反复起落,靠双手让泥由小变大,盆做成型要靠手掌握技巧。摇转盘的人眼睛要盯着转盘上的泥变化,盆成型时要减速,掌作的顺手拿起一根细铁丝两头带把,往盆底一划盆脱离了转盘。在一旁等待接盆的人,手拿木板盆托把盆端到外边凉棚里阴干。要想把盆做成光盆,盆阴干后,靳文革手拿刮刀河卵石,手把泥盆里里外外一遍又一遍地用河卵石打磨上光。有突出的泥块用刮刀刮掉,最后再涂上一层滑石粉,准备装窑。
一窑能装100多套盆,大盆,二盆,三盆,从底下往上摞,装完窑把窑门堵死抹上泥。烧柴火的灶门口旁边留一个窟窿眼,烧窑时观察火苗大小。盆窑上面三个通气孔也要用犁铧盖严,堆上一尺多厚的土用脚踩实。烧窑是毕良臣。烧窑要选择下午进行,经过半天一宿基本烧好。烧窑时要不断地往窟窿眼里看火候,当盆和火烧成一汪水时,挑几担水从上边通气孔往里灌水焖火。焖早了盆出现红黑花样,焖晚了盆就会变瘪,毕良臣做这个活是行家里手。待盆窑里的盆焖好后,三个通气孔全都敞开降温,凉一天后就起窑了。
汤头盆窑,从毕崇贤建窑到新中国成立以后,生意一直都很兴隆,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更是到了鼎盛火爆时期,远近闻名。周边的梨树,长岭,怀德村屯大小商贩到汤头盆窑上货络绎不绝。就连日杂公司也到汤头盆窑采购定货,更是远销辽宁三江口,内蒙古金宝屯。大小泥盆泥缸,花盆瓦罐……源源不断运往外地,那时盆窑有一台牛车专往当地各供销社送盆。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乡下人哪家都要用光盆淘米,发面,生豆芽子,大小合罐带盖适用于装米装鸡蛋。刻有花纹的烟罐子,小巧玲珑,更是老头老太太稀罕物,放在炕上装烟做显摆。当地货郎刘焕,根据百姓需求三天两头去汤头盆窑挑盆,肩担挑子走屯串户,嘴里吆喝卖瓦盆瓦罐了……
到了上世纪70年代供销社开始出售铁漆盆,乡下有的人家淘汰了泥盆。上世纪80年代市场上又出现了塑料盆,铝盆,钢盆……汤头盆窑没有了市场,泥瓦盆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,毕家世代相传200余年的盆窑,偃旗息鼓,给当地留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。(房国臣)